Chrome插件 食材 飾品
博花食品旗艦店

博山歷史久遠,但發展成為魯中…

標簽:

博山歷史久遠,但發展成為魯中重鎮卻是在八百多年之前,批建縣制則更晚(清雍正十二年,即公元1734年)。二三百年以來,博山名館的掌門廚師均有師承,其淵源甚至可上溯至北京御膳坊和天津西點鋪。蘇、欒、王等名廚世家代有嫡傳之人,在紅案白案、刀口湯頭方面各有絕活,各擅其長。自清代晚期以來,蘇家館、雙盛居、春和園等知名菜館先后接茬,各具看家本領,適調眾口,獨擅專長。這些掌門廚師大多都開門收徒,自數門戶。這一專業群體又與業余廚師水乳交融,取長補短,有力地促進博山菜肴小吃風味內涵的豐隆博深。博山菜肴不論名館套餐還是民間小吃,吃的就是博山味道,品的就是博山風情,加之當地居民特點和風俗習慣,牽動人心的就是體品地域文化,獨具特色的“山東博山菜”這一品牌是其他地區所沒有的。無怪乎,民間廣泛流傳著“待要吃好飯,圍著博山轉”的諺語。

2006年,博山區獲得由中國飯店協會命名的“中國魯菜名城”稱號。

酥鍋,又名酥魚鍋。在博山,可謂無人不知,無人不曉。逢年過節,酥鍋也是山城人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。,說起酥鍋的傳說,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。有一個版本流傳很廣。傳說在清朝乾隆年間,有一個住原山的蘇秀才,春節時,請朋友到家里吃飯,他提前一天就把雞鴨魚肉買回家,讓他的妻子做些好菜招待朋友。秀才的妻子沒吃過大席感到很為難,想來想去突然有了主意,索性來個一鍋煮。他將雞鴨魚肉切剁成一寸見方的大塊,分別堆在案板上,又拿了凍豆腐、白菜和海帶,一并切成大塊,她先在鍋底墊上了幾塊豬骨頭,然后將這些原料鋪到砂鍋里,還把幾個白菜幫子放到最上面。接著,約摸著把醬油、醋、鹽、黃酒、白糖都倒到一個盆子里,用勺子攪和勻了,加到鍋里。把砂鍋端到灶上,就開始燒火。不一會,鍋就燒開了,東西太多,鍋里燉出的湯汁沸了出來,秀才的妻子又把鍋里的湯一勺一勺的撇回盆子里,等到鍋里的湯靠著差不多了,又把盆子里的湯慢慢的加回鍋里。第二天中午,秀才的好友如約來做客,秀才的妻子把她做的菜端上去,只見那菜晶瑩剔透,顏色如同琥珀,客人們吃后贊嘆不已,拱手請教此菜何名。秀才靈機一動,說:是我府上的祖傳,叫“蘇家鍋”也。眾秀才覺得叫蘇家鍋口,就要“家”字去了,把“蘇”字改成了“酥”字,起名叫酥鍋。

酥鍋在博山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,深厚的土壤。不僅家家戶戶都會做,許多飯店、廠家、公司還把它定為特色菜、主打菜。在眾多的餐飲企業中,博山許氏食品廠就是一家以經營酥鍋為主的食品企業。“博花”二字,寓意深刻。“博”意思為多,廣,大,又是博山的首字。“花”,花朵。草木花的總稱。“博花”寓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,博花食品有限公司是博山眾多飲食企業中的一枝奇葩。“博花”酥鍋采用傳統砂鍋工藝,慢火燜制八個小時精制而成。在制作中,選用上等的精肉、凈豬蹄、鮮魚、白蓮藕、白菜、糖、醋、醬油、碘鹽等。該公司的配料室專門調配油鹽醬醋這些輔料,由專人把配好的調料按照比例加入菜中再進行加工,做出來的酥鍋味道獨特純正、營養豐富,具有高蛋白、低脂肪,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氨基酸、維生素等營養成分。紅中透亮、咸甜適中,味道鮮美,是“博花”酥鍋的主要特點。“博花”酥鍋、燒鍋2003年雙雙被中國飯店協會評為“中華名小吃”。CCTV《致富經》欄目為“博花”食品做專題報道,并被評為中國知名特產品牌。

相關導航

暫無評論

暫無評論...